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孔庙学堂>
栏目导航

《礼仪中国 —— 体验“三孔”传统礼乐文化》(二)

:2024-10-14
:2024-10-14

2. 成熟与定型——周人“制礼作乐” 

周人的始祖名叫弃,相传弃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喜欢耕种作物,他种的麻、豆都长得很茂盛。他长大以后,更加爱好耕作等农事活动。他观察土地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地种植庄稼,百姓都仿效他。当时的部落首领尧听说以后,就让他教导百姓种田,弃成为农师。后来的部落首领舜让弃担任古代掌管农事的官员——后稷,被封在邰,以姬为姓。后稷随即成了弃的名号,被奉为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后代到古公亶父时期,因为戎狄部族不断地侵扰,古公带领周人迁居岐山脚下,附近的人民听说古公的仁德,也有很多前来归顺的。古公变革旧俗,建造城邑,设置官制,周人的典章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后稷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史典故

泰伯画像  清《古圣贤像传略》

“泰伯奔吴”的故事

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大儿子,仲雍和季历是古公的二子和三子。季历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具有圣德的儿子昌(即周文王姬昌),古公想立季历以便传位给昌,因此泰伯、仲雍二人就逃往当时还是荆蛮的吴地,与当地人一样,满身绘上花纹,剪断头发,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周文王,泰伯与仲雍也成为吴人的祖先。孔子曾在《论语·泰伯》篇中这样评价他:“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意思是说,泰伯可以说是道德最崇高的人了,他几次让贤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出更好的词语来称颂他了。

周文王姬昌被商封为西伯侯,他广行善德,附近的诸侯都前来归顺,周人在西部逐渐发展起来。到了周武王伐纣,纣王兵败自杀,商王朝被推翻。周王朝刚刚建立,武王就不幸早逝,当时成王年幼,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摄政。周公名旦, 西周初因封地在周 ( 今陕西岐山 ),故称周公。周公并没有因权乱德,他拥立年幼的成王,亲自率军东征平定叛乱。《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他用七年的时间治理乱世,剿灭殷商残余和奄、薄姑等东夷势力,营建了周的国都,确立了政治文化制度,极大地稳固了周王朝的统治,随即把权力还给了已经长大的周成王。周公的德行、功绩一直为后人称道和尊崇,汉代以后一直到唐代,国家官办学校多主祭周公,以孔子为配享,尊称为“元圣”。

曲阜周公庙“制礼作乐”坊

“制礼作乐”是周公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功绩。周朝建立之后,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治理好这个混乱的国家。周公总结殷商灭亡的经验教训和周人自身发展历史,确立了以德治国的方略,进而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以礼和乐为核心,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包括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的道德标准、个人的行为准则等。周公建立的以礼乐为基础与核心的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为后续中华文明的和谐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秦以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礼乐制度不断完善强化,但其核心依然是周代所创立的礼乐规范。

3. 周代礼乐的主要内涵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以人为中心制定的,重视的是人的思想道德。周礼突出一个“德”字,《左传·文公十八年》有云:“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 , 事以度功 , 功以食民。”周公将上古及殷商的礼乐制度加以改造,形成了更为系统的文化制度,最重要的是融入了“德”的元素,进而脱离了商代的盲目与混乱,使礼乐制度成为社会道德伦理的体现。 

历史典故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怀古名篇《短歌行》。建立周朝后,周武王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把周公封于曲阜,称为鲁公。受封后,周公本人并未就国,由他的儿子伯禽及其后世子孙在封地承袭。“周公吐哺”最早见于汉代的《韩诗外传》,记载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后简称“握发吐哺”。在送伯禽就国前,周公对儿子说了这样一番话:“我身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当今天下,我的身份地位也不算低。即便如此,我仍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谨慎待士,生怕失去天下贤士之心。你到鲁就国后,务必谦虚谨慎!”周公深知人才对王朝稳定的重要性,因唯恐失去人才,周公在洗浴时甚至顾不上擦干头发,吃饭时来不及咽下口中的饭,因而“握发吐哺”,可见其对国家的耿耿忠心。 

周公行像  清《东野志》 

“敬德保民”是周代礼乐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敬天、孝祖、保民三个方面。

敬天:受制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周人也是信奉上天与神灵的,这从周代祭祀上天和四方神祇可以看出。但周人对待上天与神灵不是盲从的,周公反复强调,周人取代殷人执政是修德所致,文王申明道德、慎用刑罚,武王奉行宽厚的德行,周才得到上天的垂青,而且只有继续推行德政,周才能维持天命不坠。

孝祖:周人孝敬祖先是出于周人尊老的传统,也是出于周人对祖先德行的认同。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最初就是在周代以社会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的。

曲阜周公庙元圣殿

保民:即对百姓宽厚、仁爱。在《尚书》周代的诰词中,就有许多倡导保民的思想,《酒诰》篇中周公要求臣下“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监”同“鉴”。古人把镜子叫“鉴”,这句话是说不要把水当作镜子,而要将民众的感受当作检验为政得失的镜子。又如《无逸》篇劝诫为政者要懂得“稼穑之艰难”,体恤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不要一味耽于田猎和游乐。

有人统计,在周公的各种诰词中 ,“德”字出现了 54 次之多,涵盖了勤政、无逸、戒酒、孝友等道德标准,要求周人恪守。所以说,周代的各种典章制度和礼仪典礼,都是为道德的推行而设立的。上至天子诸侯,下到庶民百姓,以道德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将之联系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