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孔庙学堂>
栏目导航

《礼仪中国 —— 体验“三孔”传统礼乐文化》(十三)

:2025-02-27
:2025-02-27

日常礼仪

1. 见面礼仪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见面时总要相互致意问候,同时身体做出不同的动作,以此形成了不同的见面礼。世界各民族、国家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因而见面的礼节也有所不同。我国常见的见面礼仪主要有以下几种。

握手礼

在现代交际中,握手礼代表的含义十分丰富,集欢迎、友好、祝贺、感谢、尊重、致歉、慰问、保重、惜别等多种意义。行握手礼时,长幼相握,如果年长者先伸手,年轻者不能拒绝赶快接握;身份高者与身份低者相握,身份高者先伸手,身份低者不能拒绝赶快接握;男女异性握手,通常由女士先伸手,男士再迎上去,一般男性不主动向女性伸手。平辈相见先伸手表示有礼。主人和客人之间握手,主人主动伸手表示欢迎,客人辞行时客人先伸手,表示感谢。若干人在一起时,握手顺序应是:先近后远,先女后男,先长辈、贵宾,后晚辈、同事。但也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握手时手要洁净,如果手有污物,应摊开双手表示歉意,洗净后再握手。一般握手须脱帽和摘下手套,除了身穿军服的军人和身穿晚礼服的女子。不能一脚站在门外、一脚站在门内握手。西方习俗忌讳交叉握手,即两个人握手时,另外两人相握的手有意无意地与之交叉。不能边握手边敲肩拍背以及其他轻浮不雅之举。

拱手礼

拱手礼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见面礼节,亦是当代见面或答谢时仍在施行的一种礼节。行此礼时不分高低贵贱,属日常生活礼节,施礼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用左手扶抱右手,双手合抱于胸前。我国古代还有作揖礼,即双手叠抱举前轻轻晃动,身体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邀请、讨教等。可见,作揖便是以拱手为基本姿势,辅之上下左右的具体动作而成的一种礼节。时下人们将“拱手”与“作揖”合为一礼,故称谓便连名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因此,行此礼时还可弯身,并将合抱的双手上下稍作晃动。行礼时,可向受礼者致以祝福或祈愿,如“请多关照”等。 

鞠躬礼

鞠躬礼起源于中国,在先秦时代,两人相见以弯曲身体待之,表示一个人谦逊的姿态,但还没有形成一种礼仪。在中国,把鞠躬礼作为见面礼是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的,孙中山先生废除封建时代的跪拜礼,提倡体现平等的鞠躬礼。而在西方的所谓骑士时代,鞠躬则象征对敌人的屈膝投降,如今演绎成资历浅者见资历深者、年幼者见年长者、学生见师长、下级见上级时行鞠躬礼。当今鞠躬已成为一种交际礼仪,在宾主之间、初识朋友之间、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都可行此礼。东亚国家多行鞠躬礼,如朝鲜、韩国、日本等。

点头礼

行进在人声嘈杂的街道上,会议和会谈正在进行当中,或置身于影剧院、歌舞厅之中,大多以点头作为在与对方不宜交谈场合下的见面礼。一般情形,上级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师长对学生可行点头礼。在正式的社交场所,遇到上级或长辈,则宜立正点头。与仅有一面之交者在社交场合相逢,或是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中多次见面,点头礼也可派上用场。在正式的外交场合中遇到身份高的领导人,应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不可冲动地上前握手问候,只有当领导人主动伸手时,方可向前握手。正确做法是:将头部向下稍许晃动一两下,同时目视被致意者,面带微笑。如戴着帽子可将帽子暂时摘下或抬起,以表示尊重。

2. 交往礼仪

介绍礼仪

介绍是指从中沟通,使双方建立关系。介绍和被介绍是一种经常采用的社交形式,它的作用在于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扩大社交圈子,加快彼此之间的了解,有助于社交活动的进行。

自我介绍。即向别人介绍自己,通常由招呼语和介绍语组成。介绍语应包括自己的姓名、年龄、学校名称以及事由。自我介绍时语速要慢,尤其说到关键语句时,要适当加强语气。自我介绍时要充满自信,眼睛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双手不要有小动作。

由别人介绍自己。当自己被介绍与人相识时,要认真听,不要心不在焉、东张西望,而应当含笑注视对方,随着介绍人的介绍面向对方点头致意。当介绍人介绍完后再与对方施礼,并说上一句恰当的话语,如:“您好!见到您很高兴。”“久仰,久仰。”

听别人介绍对方。听别人介绍他人时,要用眼睛注视对方,并用点头或一些叹词来呼应介绍人的介绍。不能只看着介绍人,把后脑勺对着交往对象。

听对方介绍他自己。这时自己虽然不是交往的主动者,但也应表现出热情的姿态,要全神贯注地看着对方,认真听。在对方介绍后,握住对方的手,用热情的语调同对方问好。

介绍他人。由说明语和介绍语组成。在正式的宴会、聚会、招待会上,如果你是主人,有责任介绍客人们互相认识,但切记不要过于随便。一般情况下是将男士介绍给女士,将年轻者介绍给年长者;将职位低者介绍给职位高者,以示对女士、年长者和领导的尊重。为创造聚会的友好、热烈气氛,介绍时不妨在措辞上稍作夸张,但不能过分夸张,以免产生吹嘘之感,弄巧成拙。

拜访礼仪

选择拜访最佳时机的重要意义,在于能使主人有充裕的时间准备,能有精力接待。如果事先已约定就应按时赴会,不可失约也不可迟到,更不宜变动双方约定的时间,打乱被拜访者的安排。如果因紧急情况不能赴约,或者需要改变日期或时间,应尽早提前通知对方并表示歉意。随便失约是很不礼貌的。特别重要的拜访也可提前到达,但并不是越早越好,一般可提前 5—10 分钟。

到达被拜访者家,应先敲门或按门铃,即使房门敞开,也要以其他方式使主人知道有人来访,待听到招呼后再进门。敲门时要轻叩三声,切忌重重地敲门,没有应声时再稍重叩三声,大约反复三次即可,反复时稍等片刻,不能连续不断地敲门。按门铃也不要用手一直按着,这是失礼之举。进门后,随身带来的外衣、雨具、礼物等,要放在主人指定的地方。

做客时要彬彬有礼。进入室内若还有其他客人在时,应主动向他们一一打招呼,尤其不可忘记问候主人的亲属和其他在家的长者。当主人为你逐一介绍其家人时,都要认真热情地握手问好或向对方点头致意,不可厚此薄彼。如果主人是位长者,在主人还没坐下时,自己不能先坐下。如果主人送上茶点,应欠身说声“谢谢”,并且最好等其他客人或年长者动手后,自己再取用。告辞前不要显出急不可耐的样子。如果还有其他客人在时不要大声道别,应悄悄向主人告辞,和其他客人用点头或手势表示。临别前,应向主人及家属握手或点头致意。主人相送,应一再回首说“再见,请留步”“请回”,不要只管自己大步而去。

迎送礼仪

事先有约的客人,主人应和家人做好迎接的准备。首先要清扫门庭以迎嘉宾。主人要把居室打扫干净,时间充裕就全面清扫和整理。客人用的物品都要洗涤干净,招待客人用的水果、饮料和点心等也要购置妥帖。主人虽不用刻意打扮,但也应仪容整洁、自然大方。总之,要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客人到时,要热情相迎。如果是有约而来者,应根据双方事先约好的时间、地点去迎候客人。迎接客人应主人亲自前往,通常不要请他人代劳,以免造成客人有被怠慢之感。熟识的老朋友可不必拘泥于礼节,相互之间尽量随意些。但即使不外出迎接,只要客人一敲门或按响门铃,就应立即起身开门迎客,亲自招呼,并把客人介绍给家人,同时也向客人分别介绍家庭成员。对于“不速之客”,也要热情相迎,不能面有愠色,露出讨厌的神情。如果手头有急事要办,要向客人如实说明,并拿出报纸、杂志给客人浏览,以求得谅解。办完事之后继续招待客人。

主人应请客人坐上座,然后自己坐在一旁陪同。上座,一般是指靠墙且有靠背的沙发,出入比较方便的地方。客人落座后,应热情敬茶或摆上水果、糖、点心、饮料等。送茶点时要注意卫生。正确的端杯姿势应是:一手托杯底,一手执耳,但手不能直接碰杯沿,因为那是客人嘴接触的地方。在接待客人时最好不要做与待客毫不相干的事。有些客人会带着礼物来拜访,对此则应该真诚地表示感谢。如果出于某种考虑不便收下,也要坦率说明原因,以免产生误解。

送别客人应礼节周到。当客人准备告辞时,一般都应真诚挽留,或表示希望他(她)多坐一会儿,或表示希望下次再来。当客人执意要走的时候,应当等客人先起身,自己再起身相送,否则是失礼之举。家庭其他成员不能无动于衷,也要起身相送。送客都要送到室外,甚至要送到楼下或交通场所,并主动向客人介绍车、船交通情况。送客时要目送客人远去,如果客人回首招呼则挥手示意,频频点头。不要刚和客人握手道别就马上转身,更不要马上关门,而且把门关得很响。这些都是失礼的。

3. 言语礼仪

敬语

也称敬辞,是表示尊敬、礼让、客气等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敬语是谈吐文雅的重要体现,是展示谈话人风度和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常用的敬语有招呼语、请求语和称呼语。

招呼语:人们彼此相见相互问候时使用的敬语叫招呼语。如“您好”“早上好”“您来了”等。

请求语:请求他人做某件事情常以“请”字开头,如“请多关照”“请指教”“请坐”“请便”。还有其他表示方法,如“劳驾”“承蒙关照”“拜托”等多种不同表达方式。

称呼语:称呼长辈、身份高的人、客人等,一个人时称对方为“您”,意思是“你在我的心上”,不要直呼“你”;称呼几个人时为“各位”“诸位”“大家”等,不能直呼“你们”。称呼对方单位名称时,前面加上“贵”字,加“贵校”“贵公司”,不能说“你们学校”“你们公司”。 

谦语

亦称谦辞,是表示自谦的一种词语。谦语多出现在书面用语中。谦语最常见的一种用法是在别人面前谦称自己为“愚”“鄙人”。 

雅语

雅语,是指一些比较文雅的词语,和俗语相对。雅语常常在一些正式场合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当你急于要减轻自己的某种生理负担,例如正当你走在大街上,忽然觉得要大小便,这时你可能会直截了当地向人询问:“请问,哪有公共厕所?”但如果你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就必须这样问:“请问,哪里可以方便?”“请问,洗手间在哪里?”如果你是在一位陌生人家里做客,你可以这样说:“我可以使用一下这里的盥洗间吗?”

在待人接物中,不直接使用“吃”“喝”,可以使用“请用茶”“请用一些茶点”“请大家慢用”等雅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古为今用”,使口头语文采倍增。例如,初次见面称“久仰”“久闻大名”,很久不见称“久违”,请人提出意见称“指教”,求人原谅称“包涵”,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称“借光”,托人办事称“拜托”,赞人见解称“高见”,有宾客来称“尊驾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告退用“失陪”,请人修改文章称“润色”“斧正”,送别时讲“后会有期”,等候客人说“恭候”,请人勿送说“留步”,向人道贺用“恭喜”,谈及老人年岁用“高寿”等。

致谢语和致歉语

当自己在得到他人帮助、支持、关照、尊敬、夸奖之后表达谢意时,要使用致谢语。经常使用的最基本和最简单的致谢语是“谢谢”“非常感谢”。

除此之外,属于这种类型的敬语还有“承蒙夸奖,不胜荣幸”“承蒙提携”等。生活在现代社会里,需要得到别人帮助的情况是经常存在的,所以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他人为你提供了帮助,为你付出了时间、精力和体力,即使这种帮助是极其微小的,你都应该表示感谢。否则是失礼的,至少在客观上造成一种错觉,似乎你把别人的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或者别人会猜想是否你对其帮助不够满意。所以,无论事情大小都要真诚致谢。学会并习惯于向人致谢,将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因为某种原因而打扰他人,影响他人,或是给他人带来某种不便,甚至给他人带来某种损害或者伤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向他人致歉。经常使用的表达自己不安和歉意的词语有“对不起”“请原谅”“抱歉”“打扰了”“请多包涵”“给您添麻烦了”等。

道歉并非耻辱,而是一个人襟怀坦白、深明事理、真挚诚恳和具有勇气的表现。道歉还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即将产生冲突的气氛缓和下来。有时,它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征询性用语、推辞性用语

在社交场合,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所以,不能只顾自己行事不顾他人。有时,当我们担心自己的某一举动影响他人时,可用征询性用语,如“窗子打开了,行吗?”“您稍等一会儿,可以吗?”当我们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时,应有礼貌地回绝别人,不能以“不”开头作否定性回答,“我恐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辞语形式。如“我恐怕不能满足您的要求。”“我怕我们无权说这些。”还可以用“对不起”开头,委婉地拒绝对方,如“对不起,这不符合我们公司的规定。”推辞性用语在商业活动中应用广泛。

4. 体态礼仪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或体态来交流感情、传递信息、协调关系,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强化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使有声语言显得更具有生动性,产生预期的传播沟通效果。常用体态礼仪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学会微笑

微笑具有非常广泛的通用性,被称为“世界语”。人们用微笑表示友好、愉悦、欢欣、请求,也用微笑来表示歉意、拒绝、否定。

微笑可以在很多场合中使用。在迎来送往的场合下使用,使客人产生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商业活动中使用,是招徕顾客获得顾客认同的必需语言;在需要拒绝的情况下使用,是一种美丽的拒绝;在道歉的时候使用,表示歉意更容易令彼此之间相互谅解;在需要求得别人的帮助时使用,更容易得到别人的应允。微笑充满魅力,微笑是扣人心弦的最美好的语言。

微笑是表情语的充分体现。其实,除了微笑,人脸部的各种表情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站、坐、走姿优雅

中国有句俗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正是对人的姿态方面的一种形象化要求。

站有站相。这是指站姿要正直、挺拔,它所传递的是积极的信息,对于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有积极作用。其基本要求是:从正面看,头要正,肩要平,身形应当正直,头、颈、身躯和双腿应与地面垂直,两臂和手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下颌微收,眼睛平视前方,胸部稍挺,小腹收拢,整个身体显得庄重、平稳。脚跟并拢,脚尖分开成“八”字。站立时可以双手自然垂放,也可以相合放在小腹上。双臂可随谈话内容适当做些动作。

坐有坐相。这是指坐姿要端正。人的正常坐姿,在身背后没有任何依靠时,上身应正直而稍向前倾,头平,两大臂贴身自然下垂,小臂自然弯曲,双手放在腿上。双手放在腿上时,男士双手相合相分都可以,女士双手相合放在一条腿上。男士坐时,两腿间距和肩宽大致相等,两脚自然着地,两腿不要叉得太开。女士坐时,双膝尽量紧贴,无论是穿着短裙和裤装时,双膝一定紧贴着,否则是不雅观的;同时,脚跟紧贴,脚尖张开,成“八”字。背后有依靠时,在正式社交场合,也不能随意向后依靠,显出很懒散的样子,当上身紧贴椅背时,臀部也应紧贴椅背。坐时上身不要晃动,两腿不要抖动。

走有走相。这是指走姿要优美。一个人的美往往在动态中表现得更加充分,走姿正是从动态的角度直观表现个人的风度和修养。一般而言,人的正确走姿应是身体正直,两眼平视前方,精神饱满,面带微笑;走路时还要注意上身不要摇摆,努力使上肢的稳定和下肢的运动形成平衡对称;两臂在身体两侧前后自然摆动,两腿有节奏地交替往前迈,并大致走在一条等宽的直线上。如果走路时身体有前俯后仰或左右摇晃的,或两个脚尖同时向里侧或外侧形成“内八字”“外八字”,都是不规范,不雅观的。 


掌握丰富的手势词汇

手势语通常是由手指、手掌、手臂的动作有机构成的动作语言形式。手势语是体态语中最常见的形式,它既可作为伴随语言加强语言表达效果,也可以单独使用发挥独特作用。古罗马时期著名政治家西塞罗说过:“一切心理活动都伴有指手画脚等动作。手势恰如人体的一种语言,这种语言甚至连野蛮的人都能够理解。”

除此之外,在个人卫生、仪容仪表、服饰装扮等方面也有很多的讲究和规范,要注意保持洁净、庄重、协调,对外表达出诚意和尊敬,且有礼有节,不卑不亢,这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也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