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敬长
1. 孝敬老人
俗语讲“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重要的伦理规范,是孔子最为推崇的道德之一。《说文解字》中解释“孝”字:“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就是敬仰侍奉、不违逆父母。《诗经·小雅·蓼莪》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无论怎样都是报答不完的,这也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重孝的观念。
有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一个家庭之中,孝是上下关系,子女对父母;悌是左右关系,对兄弟姐妹。中国人的仁爱之心,都是从孝悌起步,它好比是人内心的根。通过培养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孝悌之情,把仁爱之心牢固地树立在自己身上,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一层层地向外扩展,直至天下大同,四海一家,这也是中国人的终极奋斗目标。古人认为,孝是人类最自然的一种亲情,孝敬父母是最容易培养的,家家户户都孝顺自己的父母,整个社会都推行孝的风气,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和睦了。
孔子对孝的理解是不断加深的,把孝提升到内心的层面,将能赡养父母看作最为基本的人格,敬是侍奉父母时的态度,礼是侍奉父母的方式。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认为孝敬父母不只是能够养活父母,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还能够内心真正地尊敬父母,发自内心的那种情感才是真正的孝。当子夏问孝的时候,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意为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好吃好喝的,年长者先用,但是脸色难看,这不能称作孝,只有和颜悦色地侍奉父母才能叫作孝。唯有发自内心的孝,才能真正做到和颜悦色,孔子强调的孝要由内而外,表里如一。孔子为孝确立了必须遵循的原则,那就是不论是生养死葬还是死后的祭祀都要恪尽孝情,事之以礼。父母亡故,要依合适的礼仪为他们送葬;在纪念的日子里,要满怀敬意,躬行祭礼,寄托哀思,而不敷衍了事。
孝也要子女设身处地为父母着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孝敬的言行,还是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让父母的心愿在儿女身上延续。《礼记·祭义》讲,孝有三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大孝尊亲”,就是能够让父母享受到尊荣,一个人为国家、为民族所做的贡献越大,他的父母享受的尊荣就越高。“弗辱”是次一等的孝,虽然对国家没有做出特别大的贡献,但父母没有因为自己蒙羞。最差的是“能养”,就是一天三顿让父母吃饱。我们现在不要把孝理解为工作后每月给父母多少钱,那是最低一等的孝,把学业、工作做好,成为对国家、民族有用的栋梁之材,才是最好的孝。
2. 礼敬长辈
“礼”是自卑而尊人。尊重父母、尊重长辈、尊重老师是天经地义的。现在的很多孩子,由于家长的溺爱,恃宠成娇,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长辈呼来唤去,要求不断。有些情况下是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围绕着孩子转,等孩子年龄大了,年老的照顾年少的,身体虚弱的照顾身体健壮的,成了一种恶例,这是不符合秩序的。这种不好的习惯也会带到社会中,出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不尊重长者和老师的情况,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晚辈应该尊重长辈,《礼记·曲礼》有言:“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人与人没有血缘关系,年龄是自己的一倍,那我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对待他;大自己十岁的人,那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去对待;年长自己五岁的人,那我一起走路的时候要保持一肩膀的距离跟随,以体现长幼秩序。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不仅仅限于下辈对上辈,中国古代讲求的是“自卑而尊人”,这里的自卑不是与自信相对的自卑,而是把自己放低去尊重别人。古语有言:“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负贩者是古代挑着担子、背着篓子沿街叫卖的商贩,虽社会地位较低,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人生来社会地位并不是完全平等的,有人生在富贵之家,有人诞于困难之户,试想如果人出生时可以互换身份,拥有不同的成长环境,贫与富是否也会互换呢?所以,我们不应该不尊重他人。餐厅的服务员,上班时对顾客很尊敬。下班后到其他餐厅吃饭,也会得到同样的尊敬。对别人客气,别人也会对自己客气;把自己放在很谦卑的位置上去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同样的尊重。
古代有很多尊老敬长的礼仪,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如“恒言不称老”,意思是在老年人的面前不要总是把“老”字挂在嘴边,自己那么年轻就说自己老了,老年人也会觉得很伤感。人一旦到了老年,是特别容易伤逝的,所以我们在老年人面前千万不
要说自己老了,而是要表现出年轻人的朝气,让他们更多地回想起青春岁月的美好。还有“长者问,不辞让而对,非礼也”,是指当长者问你知识上、学问上的问题,自己会的也要适当辞让、谦虚,表示回答不好这个问题。虽然有答案在自己的心中,也不必着急,在长辈面前尤其要谦虚。
历史典故
陈祎避席
陈祎是隋末唐初洛州(今河南洛阳)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父亲说 :“古时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参来回答。曾参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起来站在席子外边,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祎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地说 :“明白了 !”
陈祎就是后来中印文化交流使者的玄奘。
3. 尊敬师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代讲“请业则起,请益则起”(《礼记·曲礼》)。“请业”就是向老师请教学问,要站起来讲,不要坐着讲。“请益”是老师讲的内容多的时候,上课没有全部听懂,需要老师再讲一遍。这些古代师生之间的细节,都充分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
《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对待老师应怀有尊敬之心,学生才会仔细聆听老师讲授的内容,最后学有所成。教师在从前被尊称为先生,在古时候,大到帝王将相,小到大字不识的乡野农夫,都会对先生礼让三分。春秋时期,一位名叫冕的盲人乐师来看孔子,孔子听闻后,赶忙出门迎接。孔子看到乐师后,态度马上肃然起敬,快步走上前搀扶着乐师,小心翼翼地防止他跌倒。进了房间,众人坐下后,孔子对乐师说:“老师,子贡在您的左边,颜回在您的前面,您的右面是子路。”不厌其烦,一一告知。待乐师走后,子张问孔子:“老师您处处要提醒他,待他规矩周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答道:“对,不但对盲人乐师要这样,对所有人都要这样,更何况他还是我们的老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劝学》),对待师长,不必在乎其贫富贵贱,身体残疾与否,我们都应该对其尊敬有礼。是老师的栽培,让我们成了优秀的人;是老师的教育,让我们成了端正的人。尊敬师长,做人才会直,做事才会正。对老师心怀感恩,眼睛才会干净,内心才会纯粹。
古语有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尊重老师也要像尊重自己的长辈一样,注重对老师的礼节。中国人到哪里都是“礼多人不怪”,在老师跟前,我们更应该做到懂礼识仪,有涵养。千万不要觉得,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忽略礼节。就算是再亲近的两个人,平时相处的时候,最为基本的礼节还是要有的。在老师跟前,能够做到懂礼识仪,有涵养,就是对老师的尊重。
对老师的态度要恭敬。和老师交流、相处的过程中,尤其是日常在班里的一些基本交流上,我们一定要做到态度恭敬。从心底里去尊敬我们的老师,爱戴我们的老师,敬佩我们的老师。
要怀有对老师的感恩之心。作为学生一定要学会知恩感恩,面对老师父母般的关怀,我们对老师的尊敬要具体到主动为老师倒一杯热茶、擦一擦黑板,尤其要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的教导。不论学生将来走多远,不论学生今后的成就有多大,都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现在通信发达,逢年过节的一句问候和祝福,或许老师就会感动不已;有空闲时间,去看看老师的近况,老师或许都会久久难忘。
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批评。相信不批评学生的老师是不存在的,批评的目的是催人进步。没有老师的批评和教育,就没有学生的成长进步。因此,作为学生,做错了事一定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做到不顶撞、不埋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些都是我们在校园生活中,需要努力做到的。
历史典故
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讲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典故。杨时、游酢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余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先生闭目养神。程颐明知有两位客人来了,他却不言不动。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侍立等候。如此等了很久,程颐才见了杨、游。那时正值冬季,天气很冷,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雪。程颐开门时,门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这就是“程门立雪”的典故。此后,人们用这个典故形容学子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