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钱穆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在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宏大的内在的“礼”的思想和外在的“礼”的规范,发展成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这是中国人处理家国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中国礼仪传承数千年而不断,兼容并蓄,继往开来,是中华民族人文品格和精神气度的重要载体。古人云:“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如果一个人真正了解了“礼”的内涵,将其融进意识中去,他就不会被周围的浮躁所感染,就能安心地对待自己,静心地接触别人,微笑着对待生活。坚持做一个有“礼”的人,做一个被自己和别人都接纳的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尊重自我
1.自尊自爱
人一旦脱离了母体,客观上就有了自我,在幼年、童年、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又不断地发展成熟,主观上慢慢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人。人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尊自爱,也就是尊重自我,爱自己,这也是一个人怀有礼仪的起点,即对自我的“礼”。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离娄上》)自侮就是不自尊自爱,没有自尊自爱之心者,就动摇了立身的根本,而丧失自我容易招致他人的侮辱。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也是这样,家人去做有损于家庭、家族的事,别人也会接着来破坏它。一个国家如果内乱了,别人趁其空虚也会去征伐它。历史上有许多这样国破家亡、自取其辱的例子是值得我们铭记的。
自尊自爱不仅仅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另外也要重视自己的德行与声名。《孝经·开宗明义》云 :“身体发肤 , 受之父母 , 不敢毁伤 ,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母 , 孝之终也。”从孝敬父母的角度去讲,不能毁伤自己的身体让父母伤心。要勤奋努力,有所建树,彰显父母教导有方,也正是这个意思。人的一生之中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面对学业、生活或者情感的压力,需要自身以坚强的品格去面对,以灵活的思维去化解、转变,以对自己和父母家人负责的态度去考量。我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场足球比赛,比赛当中可能会有伤痛、有不公、有误解、有嘲笑,但是只要怀有胜利的信念,把对方、裁判、观众甚至教练、队友可能会带来的负面东西化作多进对方一球,取得比赛胜利的意念和努力,相信即使最后这场比赛没能取得胜利,最后的收获也远远大于胜利。人生也是这样,看似许多过不去的坎,等你真的走过去,回看的时候也许真的不值得一提。人生只有在拼搏与奋斗中,才能去建立自己的自尊与自信。
知识链接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世称“太史公”。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司马迁早年曾经拜著名的思想家孔安国、董仲舒等为师,并且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后来司马迁子承父业,担任了太史令,专门从事著述历史,也开始撰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因为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判了宫刑,这对他的身心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司马迁在承受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让他从另一个角度和高度去看待人生、看待历史、看待生死,最终也成就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2. 自勉自律
陶渊明的诗中有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勉”就是鼓励自己不断坚持。自勉首先就是要勉志。俗语有言: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一个人志向高远,如果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 0;而只有开始没有坚持,就相当于只写了一个 1,而不去书写后面的数字,最后极有可能是写了很多的 1,却没有之后坚持的收获。人要想有所成就,就要付诸努力,点点滴滴地去积累,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对于我们确立的理想,越是困顿的时候越要坚持,越是艰辛的时候越要坚守。
其次是勉时。光阴可贵,掌握时间,利用时间,节省时间,才能多去学习,多做有益之事。我们常常听到比我们年长的人对我们说,年轻的时候要充分利用时间,多学习、多思考,等到他们这个年纪后悔就有点晚了。确实,人生可以利用的时间不过寥寥数十年,打算去做点事就要花费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真正成就大业的人,都是与时间赛跑的人,成就是时间与智慧的积蓄和结晶。
最后是勉行,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理想和志向。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错误,而修正错误就要自省。对自己的反省要严格,对他人的过失要宽厚,少去责备别人的过失,凡事多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别人的抱怨,更能督促自己在不断进步中成长起来。孔子所说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是这个道理。日常生活中遇到行事、德行比自己优秀的人,要虚心向其学习,看到行事上、德行上有瑕疵缺点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问题,及时加以改正。
自律可以看作自身之“礼”的规范部分。自律在激励自己、坚定志向、成就事业、树立人格等方面都很重要。《礼记·表记》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要怎样自律:“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惮也,言足信也。”这里的自律体现在举止、态度和言语上。举止上要有所敬畏,态度上要有所忌惮,语言上要谦和平实。从这三个方面约束自己,严格自律,做到貌足畏、色足惮、言足信,堂堂正正立身,就能让人敬佩,树立威信,自然而然地会获得别人的信任。
3. 自强自信
自强的方法是让自己每天不断地进步。《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日复一日地变得更好,一段时间以后再看,我们会发现自己很可能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所以持续不断的自信就是自强。那要从哪些方面去自信自强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体魄,三是学识。
中国古代就讲求修身养德,也就是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德行。修身养德最重要的是“为善”,我们常说善念是存在于内心之中的,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良心,所以中国人做事情的原则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老祖宗告诫我们善事要常为,但不要自我夸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众人自然会发自内心地称赞。坏事不可为,行恶可得一时,但最终都会暴露,自己就把自己毁掉了。
现代学生要有狮子样的体力,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中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而今我们很多人沉迷于电子产品,一些无益的信息和游戏就像精神鸦片一样蚕食着健康的体魄,有人把这些电子垃圾戏称为“埋头乐”,殊不知这些短暂快乐的背后,是对一个人进步的戕害。
自强还要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学习是为了增加知识,知识又不完全等同于见识和能力。见识和能力是建立在学习后的思考和实践上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最好的启发人去思考的方式,古今中外的一些经典里,蕴含了人类无限的智慧和学习思考的精华。我们要去读经典,再从自己的思考里积累自己的学识,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的事业。另外要去大胆地实践,有些东西学起来、读起来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实践能够加深认知,也能够纠正错误,所以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自信代表了对自己的信任,体现了一个人充满精气神的良好状态。年轻人要培养浩然正气,做事意气风发,思想天马行空,不拘泥于形式,不被流俗所影响。自信不是自吹自擂,是恰如其分的自知,既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又要知道自己的不足,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先从培养耐心开始,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增强自身技能,不自卑不自傲,理性认清自己的局限和缺点,扬长避短,不过分追求完美,凡事做足准备,关注细节,你就会慢慢变得越来越自信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