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 三孔里的传统礼仪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合称“三孔”)是孔子及其家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古代祠庙、陵墓、官府建筑门类中以其体制完备、布局严整、保存完好以及特有的纪念意义而占有特殊地位。作为重要的儒家文化遗产,“三孔”的建筑、布局、装饰、功能,处处体现了“礼”的规范,是孔子仁爱、礼治思想的具象展现,也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孔”的古建筑本身就与“礼”完美契合,布局规模谨遵礼制,规整恢宏。“三孔”等中国传统建筑的礼制体现在:居中对称的建筑布局。主体建筑沿中轴线铺开,其余建筑左右对称分布,体现了儒家中庸、中正的理念。建筑的体量、开间、装饰等,反映出不同的规制和等级。例如孔庙,从前导空间的门坊建筑层层递进,经过奎文阁、碑亭、杏坛,一直到主体建筑顶级规制的大成殿,再到次主体建筑寝殿、圣迹殿。整个建筑群落犹如一幅展开的水墨中国画,主次分明,前后呼应,和谐统一的群体搭配,体现了儒家严格而有序的礼制规范。“三孔”古建筑之间,从整体到布局,均注重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体现了儒家“和合”的思想与“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
孔庙、孔林作为祭祀场所,孔府作为孔氏家族生活的府第,在祭祀、学习、待客、节俗等方面处处体现着礼制文化,俗称“礼门仪路家规矩”,展示出儒家克制温和、严整精致的生活哲学。行走在这一严整规制的建筑群中,礼乐大观尽收眼底。
成人之礼
1. 成人礼概述
孔子和早期儒家学者常常提到“成人”这一概念。孔子强调“仁”,他认为有仁德是做人的前提,人要“成人”,就应当“求仁”。一个人有了知识,具备了“成人”的基本素质,然后再接受仁义礼乐教化,才能具备“成人”的德行。
汉族自古就有成人礼仪,男孩子的叫作“冠礼”,女孩子的叫作“笄礼”。汉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笄之礼就是中华礼仪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认为,在成年的关键转折点上,应该给予人生的启示和教育,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就是要提示他们,从此将成为一名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履践成年人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角色。通过这种传统的仪式,可以正视自己肩上的责任,完成角色的转变,宣告长大成人。曲阜孔庙近年来又恢复了传统成人礼,较之古代仪式有了较大的简化和改进。
2. 成人礼仪式
(1)士冠礼
士冠礼即为跨入成年的男子举行的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古代冠礼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筮日:为了表示郑重,首先要通过“筮”来选择一个日子。“筮”是古代占卜的一种形式,是用一种蓍草,50 根反复分取,得出一个卦,讨一个吉利的好兆头,是一种求吉的心理。
戒宾:日子挑好以后,还要选一位嘉宾。嘉宾是从许多宾客中挑出来的。孩子的父亲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亲戚到时来观礼,这一仪节便是“戒宾”。
筮宾:在所通知的宾客里,再通过“筮”,选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正宾”主持仪式,这一仪节称为“筮宾”。
三加之礼:冠礼最重要的就是加冠。在古代,小孩子和女子是不戴帽子的,只有成年男子戴帽子。加冠分为三道重要程序,分三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第一个冠叫缁布冠,实际上是一块黑布,告诉孩子不要忘记祖先的筚路蓝缕,这叫作“始加”。第二个冠叫皮弁,是由鹿皮剪成的条状料缝制,每道缝中间嵌玉粒。戴上皮弁代表此人可以成为一名为国征战的战士了,这一步为“再加”。第三个冠叫作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质料与雀头赤色相似。爵弁是与古代祭祀、参与政事的正式服装相配的帽子,此最后一步为“三加”。三个冠一个比一个尊贵,加冠仪式一次比一次重要,暗示着孩子成年了,德行也要像加冠一样与日俱增,从而成为一个有德行的君子。
取字:嘉宾还要为这个成年人取一个字。古代小孩生下来三个月后才会由父亲取名,古人非常看重名,所以只有父母、祖辈以及国君才可以直呼其名,同辈之间绝不可以名相称,因此为了方便他人称呼,成年时就要取一个字。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联系紧密。比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于尼丘山(后为避圣人讳,改称尼山),古代按照伯、仲、叔、季排行,孔子排行第二,出生于尼山,于是取字仲尼。
(2)加笄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古代女孩子 15 岁即可许嫁,许嫁后加笄,才可取字,“待字闺中”就是指女孩子名花无主,尚无婚约。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没有许嫁,也可以行笄礼。笄礼由母亲担任主礼者,也是前三日戒宾,前一日宿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主宾。主宾为将笄者加冠笄、取字,不过女子笄礼只有一加。其余礼节与男子冠礼基本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