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孔庙学堂>
栏目导航

《礼仪中国 —— 体验“三孔”传统礼乐文化》(六)

:2024-11-01
:2024-11-01

2.礼乐精神的文化内核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那么“礼”的核心又是什么呢?彭林先生认为是两个字,一个是“诚”,一个是“敬”。

首先,“诚”大家都清楚,它的含义是“诚信”“真诚”。古人认为“礼”不是虚妄的东西,而是内心真诚情感的表达。如果人们内心有了一种真实的感情,比如很高兴、很欢迎或者很悲伤、很惋惜,这么这种感情就一定会流露出来。因此,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规定一个人在一些事宜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动作或语言等。也就是说,先由内心有感而发,然后再辅以各种礼节。

“诚”是一种真实的态度和状态,也是为人最基本的品质。儒家经典《中庸》非常强调“诚”的理念,其中有一句话:“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中庸》)意思是:这个世界上,除真实的存在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所以真诚无欺是永恒的实体,“诚”是“天之道”。人则要按照“诚”的要求去做,用“诚”来入世处事,才能符合“人之道”,才能从容地达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现实生活中难免有一些不诚的人和事存在,孔子指责“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那些故意讨好谄媚的语言和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要为了功利而戴上伪装的面具。我们看到的“礼”是表现形式,它背后表达的是真实感情。所以,“诚”不仅是“礼”的内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

“敬”是“礼”的另一个核心。《孝经》有言:“礼者,敬而已矣。”懂得尊敬,就懂得了“礼”。《礼记》开篇的第一句是“毋不敬”,无论是对自己、对他人、对事业,都不能有不敬之心。现代社会的一些仪式,比如国庆阅兵式、国家公祭日、祭孔典礼,以及我们日常参与的开学或者毕业典礼等,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是为了对国家、对先烈、对老师等不同对象表达不同的敬意。甚至过年过节时,我们拜年问候,向长辈行礼也都表达了敬意,所以离开了“敬”,就无所谓“礼”了。

“敬”有尊重的含义,懂得尊重是一个人修养与道德水平的体现。我们说尊重自己就是自尊自重,尊重他人就是有礼有节,尊重学业或者事业就是认真负责。敬己、敬人、敬事是统一的,尊重自己带给我们直面世界的底气和勇气,尊重他人和事业学业则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反馈。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你礼敬他人,别人也会对你恭而有礼。

孔子说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君子尊敬别人而别有过失,与人交往恭敬有礼,那四海之内都会亲如兄弟的。每个人都把自身的德行通过“敬”真实地表达出来,让他人感到自己发自内心的尊敬,整个社会就会充满和谐,这也是礼存在的意义。 

3. 当今时代礼乐文化

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与当今时代新礼乐精神都不是虚空的,是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形式的。无论是仪式的履行,还是乐的演奏,都会依照相应的原则和规范进行,这些规范也成为当今中国人所崇尚的一些基本原则而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如做事诚信至上、尊敬孝敬老人、尊重师长朋友、注重礼仪仪容等,具体表现为一些常见的礼仪规程。

古代所谓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 典、天地鬼神祭祀、灾害祈愿、学校科举、军队征战、房舍陵墓营造,乃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言谈举止,无不与礼仪有关。直到近代以后,礼仪的范畴才逐渐缩小,现在则一般只有礼节和仪式的意思。

礼乐文化不仅对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作用,而且也带给世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韩国、日本等儒家文化圈的亚洲国家,至今还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礼仪已逐渐淡化,作为民间最普遍、最隆重的婚礼、生日礼仪等庆典,正越来越失去民族特性。如何恢复重建、改造完善适应当今时代的新礼乐规范,并不断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礼乐文化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

「历史典故」

君子死而冠不免

古人对“冠”是十分重视的,它既是身份的体现,也是一个人礼节和信仰的象征。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孔子的弟子子路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由于卫国前太子蒯聩作乱,孔悝参及其中,乱卒攻入孔悝家中。这时的子路并没有在城内,听闻这件事,只身返回卫国都城,路上正好碰上了师弟高柴。高柴连忙劝道:“卫公都已经出逃了,你还回来干什么?”说完要强拉子路逃命,子路回道:“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怎可在主君遭难的时候独自逃跑。”说完,子路径直走入喊杀震天的城池。在激烈的战斗中,子路冠下的丝缨被击断,他说:“君子死而冠不免。”在从容结缨正冠的时候,被人杀害,时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