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资讯>
栏目导航

拜访孔庙 · 走近孔子——拜访汶上文庙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2022-07-26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协会管理:2022-07-26

探寻圣迹拜文庙,回望千年观遗风。

“拜访孔庙·走近孔子”第四站来到了汶上文庙,仿佛穿越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中都邑,亲眼看到孔子主政一方“行之一年,四方则之”的安定局面。

 

 孔子初仕 

宰中都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一生以学为主,被尊为万世师表。其实,孔子也曾经治理一方,汶上就是他的初仕之地。春秋战国时期,汶上称中都邑,隶属鲁国。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以卫鲁都。《礼记》《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家语》《汶上县志》等古籍文献都有明确记载。

中都的来历

据悉,孔子到任前并不叫中都,叫致密城,由于城南有鲁九公墓,而孔子又倡导遵循周礼,他认为国君庙堂所处治邑要符合周礼,要称“都”,而且前面要加中字,因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于是上书鲁定公把所宰治邑“致密”改名为“中都邑”,这就是中都的由来。

施政成效

孔子任中都宰期间,充分洞察民情,保持政令畅通,倡导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施政措施,即“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途,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市无二价。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孔子为政的思想,重视人民的诉求,以道德教化百姓,用礼仪稳定社会秩序,最终使百姓安居,社会稳定,天下归仁。   经过一年行教化、劝农耕,中都境内物产丰富、百姓安居乐业,达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定局面。孔子在中都的施政管理措施得到各地诸侯的充分肯定和纷纷效仿,在中都形成的教化方法和施政理念为儒家学说奠定了现实基础,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第一次伟大实践,儒家治国理念从此走向全国。

出仕谋政

中都是孔子的初仕之地,更是其施展才华的发源之地,从这里孔子迈出走向鲁国政坛的第一步,这在孔子一生政治生活中至为关键。   因孔子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先后升任鲁国小司空和大司寇。《淮南子·泰族训》记载:“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贾不豫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因此,中都成为孔子儒家思想的实践地。  

 

 圣治遗风 

 

建筑遗迹

中都故城遗址在汶上县次丘镇的湖口、朱庄村一带,遍布着孔子遗迹,现有孔子讲堂、孔子沟、孔子钓鱼台、中都故邑碑、夫子履、平陆祠等建筑遗迹。

在汶上县城,现尚存思圣堂、圣泽书院、文庙等,为唐宋时代纪念孔子宰中都而建。中都故里到处传颂着孔子行教化、遵礼仪、施仁政、奉廉洁、讲诚信、广博爱的儒家思想美德,汶上也因此成为了儒学体验和政德教育基地。

流传故事

孔子经常带领弟子,到一些村庄讲学树风,宣传施政方针。孔子在汶上城南的进义村讲学后,进义村更名为次丘村。次丘,就是孔子住过的地方。清朝中期,为避孔圣人名讳,把“丘”改为“邱”,延续至今。后人也把次邱村称为讲学村或讲村,直到民国时还曾在次邱设讲村区。

孔子在此讲学多日,因公务繁忙即将离开时,村里的人们想挽留孔子,就把孔子骑的马藏在了东边村里。孔子在这里又讲了三天,方启程返回。从那以后,藏马的村子叫留马庄,孔子住旅店所在的村叫次邱店。   相传孔子离任中都宰时,百姓力挽不止,不得已求其脱鞋留念。后来百姓专门为此修建了一层楼阁,供放孔子的靴子,又叫“夫子履”。孔子以后,“清官留靴,贪官留帽”也是从此得来。“七七事变”前,汶上城隍庙内设民众教育馆,馆藏有夫子履一只。中都博物馆现存夫子履为明代仿制。

历任县令

冉伯牛,孔子学生中“十二哲”之一。孔子任中都宰时,冉伯牛“常侍左右”。孔子任鲁国司寇后,冉伯牛接替孔子任中都宰,成为孔子之后的第一位县令。

明清时期,史诚祖、韩惟伦、赵可怀、张惟诚、范文若、雷一龙、周璨庭、蒋庆第、左宜似等相继担任过汶上县令。

四尚书

  汶上作为齐鲁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孔子宰中都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可谓英才辈出。最为人熟知的便是“满朝文武半江西,小县不大四尚书”传说故事中的“四尚书”。   “四尚书”说的是明代嘉靖年间汶上籍的户部尚书王杲、兵部尚书路迎,隆庆年间的南京吏部尚书吴岳,万历年间的工部尚书郭朝宾。他们任尚书的时间前后相差仅三十二年。王杲、路迎又是小时的同学,并且同朝为尚书。

此外,汶上曾有元初著名水利专家马之贞、明代平民出身的著名水利专家白英、汉代太医院令衡方、宋代文学家穆修、元代翰林院侍讲兼著述家曹元用等众多历史名人。

名人造访

  作为孔子的初仕地,汶上吸引了许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游览访古,寻觅圣迹。战国时代的孟子来过,并对孔子宰中都的政绩高度评价;西汉司马迁十分向往孔子宰中都的地方,欲“观孔子之遗风”,来到汶上实地考察,写下了《史记·孔子世家》,概括了孔子在中都的政绩。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大画家吴道子,大诗人李白、高适,北宋真宗皇帝赵恒、南宋右丞相文天祥,明代永乐皇帝朱棣、大学士杨士奇,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尚书兼文学家王世贞等,都来拜访过圣人宰中都的遗迹,并在汶上留下了诗文书画等宝贵遗产。

 

 孔子后裔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63代衍圣公孔贞干受诏入京,嘉靖皇帝为其长子孔尚贤钦赐姻缘,是严嵩的孙女。孔贞干内心不悦,却不敢违抗圣意,回曲阜后将此事告诉了其弟孔贞宁。孔贞宁认为与奸相佞臣作亲有辱圣誉,怒气之下迁先祖教化之地中都,即定居汶上。于是,汶上有了孔氏大宗户。

孔尚贤画像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孔尚贤袭64衍圣公。孔尚贤有二子,但均早卒。因孔尚贤无后,由其汶上叔兄孔尚坦(孔贞宁长子)的长子袭衍圣公爵位。

孔衍植画像

明天启元年(1621年),孔衍植袭65代衍圣公。孔衍植就是孔贞宁的孙子,孔尚坦的儿子。   孔尚坦共兄弟六人,经商量,尚坦随子回曲阜,尚远尚进同往,尚达、尚睿、尚陛继续留居汶上。此即是“长、三、四”返回曲阜,“二、五、六”留居汶上。   留居汶上的孔氏各支各代亦有不同等级的执事官、奉祀官、世袭太常寺、世袭官、五经博士或其他封爵约200余人。  

 

 汶上文庙 

 

正是因为汶上是孔子初仕之地,汶上孔氏后裔又袭衍圣公爵位,所以汶上文庙较之其它文庙,与孔子关系更为密切。

汶上文庙始创年代无确考,一般认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至穆宗长庆四年(824年),中都县令邢审容葺新,之后,宋、元、明、清屡次大修扩建,特别是明清二代不断仿曲阜孔庙形式予以修葺、扩建,建筑错落有致,宏伟壮观,院内松柏参天,碑碣林立。

文庙东西宽百余米,南北长二百余米,占地面积二万余平方米。文庙全盛时,中有主体建筑大成殿七楹,为歇山式单层飞檐,覆黄瓦兽脊。殿内正中木龛内塑孔子像,两侧四配十二哲配享。大成殿外月台两侧为东西庑,各十二间,内有先贤、先儒牌位。前有戟门(亦称大成门)。门前为石砌泮池,中有拱桥。桥东有名宦祠,乡贤祠,桥西为节孝祠、烈女祠。大成殿之后,有“明伦堂”,据传其匾额“明伦堂”三字由宋代大儒朱熹所书。其稍后东西相向者有“博文”、“约礼”二斋。明伦堂东斋之侧有一独院“启圣祠”,亦名崇圣五代祠。明伦堂后又一院落有敬一亭,教育和训导二宅。

随着历史变迁,现汶上文庙仅存大成殿、戟门、明伦堂、等。“大成殿”匾额题字由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所书,“戟门”匾额题字由孔子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所书。

拜访期间举行了曲阜市与汶上县儒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交流会,中国孔庙保护协会名誉会长、原曲阜市政协主席、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会副会长孔令玉,中国孔庙保护协会会长、曲阜市文物局局长刘爱春,汶上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周丽莎,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军,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渠春荣等有关人员参加座谈和调研活动。   拜访文庙后,此行顺道还参观了中都博物馆、茅家堌堆墓群、分水龙王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