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中国孔庙保护协会

有朋自远方来-孔子
首页 > 修缮保护>
栏目导航

修复时光碎片,留住历史记忆 走近曲阜的这群“文物医生”

济宁晚报:2017-05-05
济宁晚报孔庙保护协会:2017-05-05

 

本报记者鲍童刘伟栋摄影报道
去年播出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让文物修复师这个远离公众视野的职业瞬间“火”了起来。其实,这些“文物医生”离我们并不太远,在曲阜就有这么一群每天与文物相伴的人,他们嗅着历史的沉积,用自己平凡且千锤百炼的双手,让一件件经岁月侵蚀的文物和古建筑再次焕发容光,工匠精神也在他们身上呈现得淋漓尽致。
坚守老手艺
古建筑焕发新生机行走在曲阜古城内,面对着眼前宏伟壮观的“三孔”古建筑群时,很多人都为其精湛的工艺而惊叹。这群宏伟的古建筑虽历经千年洗练,如今依旧散发着不可掩盖的浩然之气,功劳却要归功于这些“文物医生”。
日前,山东省文物局发布首批“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孔令德、邢海洋也位列其中,可以说他们是世代守护曲阜古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古建修复这门传统手艺的传承者。据了解,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其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曲阜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是国内最早的古建修缮队伍之一。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队伍始终致力于“三孔”等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致力于中国古建筑文化及营造技艺的传承、研究和发扬。更加直观地说,它的设立就是为了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古建筑技艺,维修好曲阜古建筑。
延续了传统工艺与做法,最大程度真实完整地恢复“三孔”等古建筑的原貌、保存历史信息,保留和延续了地域建筑风格与特征。孔令德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说:“从事文物修复这个职业,往小了说是延续这门技艺和传统的工艺,如果没有我们把老一辈的工艺传承下去,就会面临失传的可能,以后就没人会了。往大了说,游客再来曲阜慢慢的就没有东西可以看了,现在要及时进行保护修缮,保护曲阜的形象,把文物更好地留给后人。”

世家的传承
有些人为此业而生目前,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现包含工种有木工、瓦工、油漆彩画工、木石雕刻工、机电工等。据管理处副主任孔令德介绍,在这些人中,现在能称得上“老师傅”的还有六七十位,“这些老师傅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最大的65岁。这些人有的把一个工种干了一辈子,那真的可以称得上工匠。”孔令德说。
据了解,管理处的技术工人大多来自修缮世家,其祖、父辈就从事孔氏家族的房屋等修缮保养,世世相袭,代代传承,他们将传承古老的修缮技艺,运用到新时期的文物保护事业中来。邢海洋就是其中的代表,2001年高中毕业后,邢海洋就来到了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工作,“我的父亲也是一位老文物修复师,从事木作的工作。这里的很多人都是从父亲、爷爷那里学来的老手艺,一代一代慢慢传承下来的。”邢海洋告诉记者。
作为地道的曲阜人,邢海洋小时候的记忆也伴随着这些宏伟的古建筑群,“我感觉修文物必须有很强的责任感,毕竟文物代表着曲阜的过去,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东西,我们要按照最传统的工艺,把文物修复到最健康的状态。”邢海洋告诉记者:“所谓的传统工艺,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东西,比如说针对古建筑屋面的‘苫背’这一传统工艺,是在古建筑的木基层修复完之后所进行的,要多道工序才能成活,其中一道工序与北京的官式做法不一样,有咱当地自己的传统做法,北京官式做法是白灰掺上青灰和麻刀,咱们这里则是白灰和麦秸掺在一起。”

还原本色
细心擦拭
修旧如旧